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中国古代谚语,出自宋代真宗皇帝赵恒所作的《励学篇》。原文节选如下:
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。
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
出门莫恨无人随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
男儿欲遂平生志,六经勤向窗前读。
释义:
这句谚语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,强调读书可以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,鼓励人们勤学苦读、追求知识。
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:意思是,只要用心读书,考取功名,就能获得荣华富贵,住进像黄金打造的华屋——象征财富与地位。
“书中自有颜如玉”:指通过读书入仕,不仅能获得财富,还能娶得美貌贤淑的妻子(“颜如玉”形容女子容貌如美玉般温润秀丽),象征家庭幸福与社会认可。
在古代科举制度下,读书几乎是普通人改变命运、实现阶层跃迁的唯一途径。因此,这句话本质上是一种**功利性劝学之语**,用现实利益激励人们努力读书。
现代视角的反思:
今天,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读书的价值不仅在于“黄金屋”和“颜如玉”,而在于:
- 开阔眼界,提升思维;
- 滋养心灵,培养独立人格;
- 理解世界,获得精神自由。
虽然“黄金屋”和“颜如玉”已不再是读书的直接目标,但这句话依然提醒我们:知识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。只不过,真正的“黄金屋”或许是思想的殿堂,真正的“颜如玉”或许是智慧与美的共鸣。
正如卡尔·萨根所说:“你一生中读过的每一本书,都会在你的人生中留下痕迹。”
读书,终究是一场通往更丰盛生命的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