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好书推荐
首页
古诗词
国学古籍
世界经典
中医书籍
财经
科普科幻
民间谚语
首页
>
民间谚语
《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》
简介:
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中国古代谚语,出自宋代真宗皇帝赵恒所作的《励学篇》。原文节选如下: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。 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 出门莫恨无人随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 男儿欲遂平生志,六经勤向窗前读。释义:这句谚语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,强调读书可以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,鼓励人们勤学苦读、追求知识。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:意思是,只要用心读书,考取功名,就能获得荣华富贵,住进像黄金打造的华屋——象征财富与地位。“书中自有颜如玉”:指通过读书入仕,不仅能获得财富,还能娶得美貌贤淑的妻子(“颜如玉”形容女子容貌如美玉般温润秀丽),象征家庭幸福与社会认可。在古代科举制度下,读书几乎是普通人改变命运、实现阶层跃迁的唯一途径。因此,这句话本质上是一种**功利性劝学之语**,用现实利益激励人们努力读书。 现代视角的反思:今天,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读书的价值不仅在于“黄金屋”和“颜如玉”,而在于:- 开阔眼界,提升思维;- 滋养心灵,培养独立人格;- 理解世界,获得精神自由。虽然“黄金屋”和“颜如玉”已不再是读书的直接目标,但这句话依然提醒我们:知识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。只不过,真正的“黄金屋”或许是思想的殿堂,真正的“颜如玉”或许是智慧与美的共鸣。 正如卡尔·萨根所说:“你一生中读过的每一本书,都会在你的人生中留下痕迹。” 读书,终究是一场通往更丰盛生命的旅程。
《天雨虽宽,不润无根之草; 佛法虽广,不渡无缘之人。》
简介:
天雨虽宽,不润无根之草;佛法虽广,不渡无缘之人。天雨虽宽,不润无根之草字面意思: 天上的雨露虽然广大无边,能够滋养万物,但它也无法浇灌、救活一株没有根的草。深层寓意:“天雨”:象征着外界的帮助、机遇、资源、智慧的法雨或一切美好的可能性。它本身是丰沛且无私的。“无根之草”:比喻那些自身没有根基、没有内在生命力、不愿主动吸收养分的人或事物。“根”在这里代表了个人的基础、善念、悟性、主动性或改变的意愿。核心思想: 外部的条件再好,如果自身不具备接受和利用这些条件的基础与意愿,那么再多的机遇与帮助也是徒劳。强调的是“内因”的决定性作用。 佛法虽广,不渡无缘之人字面意思: 佛教的教义虽然博大精深,普度众生,但它也无法超度一个与佛法没有任何缘分的人。深层寓意:“佛法”:泛指一切能够引导人向善、解脱痛苦的真理、智慧与方法。“无缘之人”:并非指佛有分别心,不愿渡某人,而是指那些内心闭塞、不相信、不接纳、不愿听闻和实践真理的人。“缘”在这里指的是感通、接纳、信受的契机和条件。核心思想: 再高的智慧与真理,也需要对方有愿意倾听和相信的耳朵与心灵。如果一个人从根本上拒绝,那么真理也无法对他产生作用。强调的是“主观能动性”的重要性。整体理解与现实启示这两句话共同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任何外在的拯救、帮助和机遇,其最终生效的前提,都取决于对象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内在条件与主动意愿。这并非一种冷漠的“筛选”或“放弃”,而是一种对客观规律的尊重:对求助者的启示: 不要一味地抱怨命运不公或没有贵人相助。首先应该反求诸己,问问自己是否准备好了?是否拥有“根”(如能力、品德、准备)来承接机遇?是否与机遇和贵人“有缘”(如开放的心态、学习的意愿、积极的行动)?自助者,天助之。对助人者的启示: 无论是教育者、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帮助者,都需要明白,我们的善意和付出不能强加于人。要选择那些“有根之草”和“有缘之人”来倾注心力,这样才能让帮助真正产生效果,避免能量的耗散。这既是智慧,也是慈悲。总而言之,“不润无根之草,不渡无缘之人” 是在提醒我们:个人的努力、开放的心态和内在的准备,是获得成长与救赎的绝对基础。 在期望得到任何外力的帮助之前,先让自己成为一块能够吸水的“海绵”。
《人推碾子碾碾人,碾子碾人碾死人》
简介:
字面解释:“人推碾子”:人主动去推动沉重的石碾(劳作)。“碾子碾人”:石碾在转动过程中反作用于人——可能指体力透支、意外压伤,或象征命运反噬。“碾死人”:最终人被自己推动的工具所害,甚至丧命。深层寓意:旧社会的残酷性,体现在它设计了一套系统性的剥削制度。在这套“人吃人”的规则下,广大穷人终其一生辛苦劳作,他们创造了社会财富(“工具”与“劳动成果”),但这些成果却被统治阶级无偿占有。更可悲的是,这些被夺走的成果——无论是粮食、宫殿还是整个统治体系——最终都转化为了压迫劳动者自身的工具,如同一座他们亲手参与铸造却无法挣脱的牢笼。这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制度的残忍本质:它让劳动者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吞噬,陷入一种永恒的贫困与奴役循环。
《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》
简介:
原文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解释:这句话的意思是,既要刻苦研读万卷书籍,积累渊博的知识(读万卷书),又要亲身实践,跋涉万里路途,去见识和体验广阔的世界(行万里路)。它强调了将“知”与“行”相结合的重要性:“读万卷书” 是向内扎根,通过书本获取间接的知识和理论,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。“行万里路” 是向外探索,通过亲身经历来验证、巩固和深化所学,并获得书本无法给予的鲜活阅历和真知灼见。两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只读书容易变成脱离实际的书呆子;只行路则可能流于肤浅,缺乏深度。唯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,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识、有见识的人。
首页
上一页
1
下一页
末页
编辑力荐
62好书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