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好书推荐
首页
古诗词
国学古籍
世界经典
中医书籍
财经
科普科幻
民间谚语
首页
>
中医书籍
《黄帝内经》
简介:
探索被誉为“医家之宗”的《黄帝内经》,了解这部古老的中医经典如何揭示人体健康、疾病与自然宇宙的深刻联系,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。当我们谈论健康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是体检报告上的各项指标,还是身体短暂的舒适感?在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,一群深邃的智者早已给出了一个更为宏大且精妙的答案——《黄帝内经》。它不仅仅是一部医书,更是一部关于生命、宇宙与哲学的百科全书,至今仍在为我们指引着健康的方向。与西方医学聚焦于“治已病”不同,《黄帝内经》的核心理念是 “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” 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高明的医生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发生才去治疗,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;如同治理国家,不应在祸乱已经爆发时才去平息,而应在祸乱出现苗头时就将其化解。这种“预防为主”的思想,在今天看来,依然是最高阶的健康智慧,提醒我们注重日常养生,防患于未然。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,它将人体视为一个与外界自然息息相关的精密小宇宙。它提出的“天人相应”理论认为,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四季轮回、昼夜更替同步。经典语句: 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解释: 这是《内经》中著名的养生总纲。它告诉我们,懂得养生之道的人,会取法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,运用各种养生方法来调和身心,饮食有节制,作息有规律,不过度劳累。这样才能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,从而活到人类应有的自然寿数,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。这寥寥数语,道尽了健康长寿的所有秘密:规律、平衡与节制。《黄帝内经》的另一大贡献是建立了以“五脏六腑”为核心的整体生理病理系统,并开创了“经络学说”。它详细阐述了气血津液的运行,以及它们如何维持着生命的活力。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,不仅是诊断和治疗的工具,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朴素辩证法,教会我们看待健康问题要看到其对立、统一与转化的方方面面。经典语句:“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” 解释: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,把酒当作水浆豪饮,把反常的生活当成习惯,醉酒后还行房事,纵情色欲而枯竭阴精,贪图嗜好而散尽真气,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满,不善于统驭精神,只图一时之快,违背了生命的真正乐趣,起居作息毫无规律,所以到五十岁就衰老了。经典语句: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解释:古代圣人教导百姓时,都强调要适时避开四时不正的“虚邪贼风”,思想上要安闲清静,没有杂念,这样体内的真气就会和顺,精神守持于内,疾病又从哪里来呢?意义:这是养生防病的最高境界,强调了内在精神安定是抵御外邪的根本。经典语句: “夫百病之所生者,必起于燥湿、寒暑、风雨、阴阳、喜怒、饮食、居处。”解释: 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所有疾病的来源。它指出,疾病的发生,必定源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:外感自然界的“六淫”(燥、湿、寒、暑、风、雨),以及内伤于人的“七情”(喜、怒等情绪)、饮食不节和起居失常。这提醒我们,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同时关照我们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情绪、生活习惯。阅读《黄帝内经》,仿佛是与一位充满智慧的古老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。它不会直接告诉你感冒该吃什么药,但它会教你如何强壮身体,让感冒不易侵袭。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华文化、生命科学和整体健康感兴趣的人来说,这本书都是一座值得终生挖掘的宝库。开卷有益,让我们一起聆听先贤的教诲,学习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相处,活出“形与神俱”的丰盛人生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
简介:
《神农本草经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,被尊为“中药学之源”。全书收录药物365种,其中上品120种,中品120种,下品125种。它不仅是一部药典,更是一种关于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古老智慧。书中将草木、矿物、动物等药物按“滋养性”与“毒性”分级,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细致观察与长期经验积累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不仅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,也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华养生文化的发展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“教材”,而是一部凝聚了自然哲学与生命伦理的古籍。它与《黄帝内经》并称中医两大根基,一个重道理,一个重方药。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,再读《神农本草经》,会被那份“敬畏自然、顺应天地”的思想所触动。它提醒现代人:健康不止在药,更在于生活方式与心态的平衡。经典语句与解读“上品养命而不伤人,久服轻身延年。”—— 上品的药可养生命,不会伤身,长服能使人轻盈长寿。这句话体现了古人“药以养生”的理念。药不单用于治病,更在于调理身心、守护生命的平衡。这种思想在当代健康观念中仍有启发意义。“中品养性而有毒,斟酌其宜以为治。”—— 中品药可调养性情,但含毒性,需谨慎使用。此处反映出古人对药理性的辩证理解:药即毒,毒亦药。使用得当,则救人;使用失当,则害人。中医的“辨证施治”思想由此可见端倪。“下品治病,毒气攻邪,病瘳已止,不可久服。”—— 下品多用于直接治病,虽能立竿见影,但不可久用。这是古人对药效与副作用的早期认识,体现出中医“治病以和,不以攻”的智慧。
《倪海厦中医全集》
简介:
《倪海厦中医全集》是当代中医名家倪海厦先生毕生学术总结的系统巨著,全书内容涵盖内经、中药、针灸、方剂、命理、相学、天文历法与中医养生等诸多领域。倪海厦以独到的临床经验、扎实的古典根基,将中医从“术”的层面提升到“道”的境界,既有理论深度,又具实用指导价值。这部全集不仅是医学著作,更是一种以“天地人合一”为核心的生命哲学,是现代人重新理解中医、理解身体与自然关系的桥梁。《倪海厦中医全集》不同于一般的中医教材。它既是倪海厦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沉淀,也是他对传统中医的一次系统复兴。从古经理论到现代病例,从命理运势到养生之道,书中处处流露着他“以天地为医,以自然为师”的胸怀。阅读本书的过程,像是一场“中医思想重建”的旅程。它让读者重新认识健康、疾病与生命的关系:治病之前,先知其理;用药之前,先调其气;修身养性,方能治未病。经典语句与解读“中医者,道也,不只是药与方,而是天地之学,阴阳之理。”—— 倪海厦强调,中医不止是治病之术,而是顺应自然的哲学与生活方式。此语凸显了他对中医本质的把握。在倪海厦看来,中医不仅治“形体之病”,更在调“心神之和”。“望而知之谓之神,不问而知谓之圣。”—— 他常引用《黄帝内经》之意,提醒医生必须具备洞察力与慈悲心。倪海厦认为,当医生看人时应能“察色识病,闻声辨症”,这是医德与医术的统一。“医者不通天文,不知寒暑;不明历法,何以顺时制方?”—— 他以天文推演配药理论,揭示了中医与宇宙规律的共鸣。这一理念源自古代“医农同源”的思想,主张医者应顺应天时与地气,体察万物的变化之道。
《中医治法与方剂》
简介:
陈潮祖(1929-2018),中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、教育家,长期致力于中医教学与临床研究。他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编写了多部影响深远的中医著作,《中医治法与方剂》是其代表作之一,被誉为中医方剂学的权威指南。陈潮祖教授以毕生心血凝聚成这本书,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,更是一部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应用的实用手册。全书结构严谨,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,逐步深入到具体治法和方剂,每一章都辅以临床案例,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可触。书中对中医治法的分类尤为精辟,例如,它将治法分为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消、补八法,并详细解释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。在阅读过程中,我常常被一些经典语句所触动。比如,“治病必求于本,本于阴阳” 这句话出自《内经》,陈潮祖在书中解释道:“这意味着治疗疾病必须抓住根本,即阴阳平衡。如果阴阳失调,百病丛生;调和阴阳,则身体自愈。” 这句话提醒我们,中医不是简单地针对症状,而是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。通过这样的解释,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核心思想。另一个亮点是对方剂组成的分析。书中收录了大量经典方剂,如桂枝汤、四逆汤等,并对每味药材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剖析。例如,在讨论“桂枝汤”时,作者引用了“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” 的古训,并解释说:“这强调了用药的谨慎性——桂枝性温,如果患者体内阳气过盛,使用不当可能加重病情。因此,方剂的应用必须因人而异,辨证施治。” 这种结合原文与实用解读的方式,让读者不仅能记住方剂,还能理解其背后的哲学,避免机械套用。整体而言,这本书的语言平实易懂,即使对中医初学者也很友好。陈潮祖教授避免了过度学术化的表述,而是用日常语言阐述复杂概念,比如他用“像调兵遣将一样调配药材”来比喻方剂配伍,让抽象理论瞬间鲜活起来。同时,书中穿插的临床案例,如如何用“补中益气汤”治疗气虚证,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。推荐给中医学生、从业者,以及对传统医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。它不仅能帮助你系统掌握治法与方剂,还能培养中医思维,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首页
上一页
1
下一页
末页
编辑力荐
62好书推荐